植浩星:字如其跑

植浩星是跑界老前軰,言談間一貫那年代資深跑手的自信和氣度:「香港跑手是可以跑很快的,但先要相信這點才能跑到。」語調緩慢卻肯定。他笑言自己「中途出家」,二十多歲才練跑,1986年成為首個突破當時香港華人紀錄,跑入230以內的香港跑手,次年31歲時在漢城世界盃中更跑出2小時28分39秒的華人紀錄;後來他因家庭及事業停賽,至91年重投跑步訓練,35歲時更再闖高峰,再刷新個人最佳紀錄至2小時25分57秒。然而,跑步之前,他的生活重心是書法,動靜之間如何成就他的爭勝心?

字如其人

在植sir的書法教室訪問,免不了未言跑步先談書法:「心態可以表現在你的語言、書寫、行為上,所以我們常說見字如見人;另一方面,字也可以改變人的性格,因為寫字必須專注,會令人變得沉靜。」然而,若以為寫書法之人必好靜,那卻是誤解,因為書法只是反映人格特質的載體,既有剛勁中見優雅的瘦金體,充滿個人特色;亦有不少書法大家在楷書、行書、草書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風格,同樣的字,瀟灑有之,剛勁亦有之。而寫書法時需屏氣凝神,大字更需立定紥馬、鼓氣拼勁,蘇軾更提到「指運筆而腕不知」,意指書法家在追求技藝精進時有如武道,對身體的掌控亦有要求。簡言之,書法和運動既有共通之處,植sir鑽研跑步便顯得更理所當然了。

「書法都幫助到我練跑,因為習慣了專注,我會較容易完成訓練計劃。」此外,平常心也是從書法中培養出來:「字沒有好壞之分,只要用心寫便是好字!書法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人的潛能很多時未被釋放,好好發揮自己所長便已是最好!」放諸跑步,也許是令他的訓練可以進入「化境」的關鍵:他只想用心跑好每一段路。

他在錦田紅磚屋開設書法教室兼售文房用品,店外放置一幅書法練習布供人試用。特殊布料沾水便變黑,水乾了筆跡亦消失,適合初學者練筆而毋須浪費大量紙張。「觀察不同的人試用便可看到他們的性格特質,有些人會用心慢慢寫,有些人一拿起筆便急躁地畫上一筆。」引伸到跑步,他認為不應在未有穩實基礎前急於獲取成績;建立好基礎後,應能更沉著挑戰跑得更快。

靜極思動

由書法滋養出來的沉靜和專注,和他跑步時的狀態十分相近。有段時間他喜歡踢足球,會看報紙體育版上的足球消息,經常看到跑步賽事消息,獲獎的都是外籍跑手,他心想:香港跑手沒理由跑不快!「我當時踢足球都跑得快,便試下去練跑步了。」那時他有著爭勝的鬥心,便由區際比賽開始,再加入跑會,接觸更多資深跑手前軰,亦令他思考更多:「1982年左右,華人跑手的時間大約在2小時40分以上,和外籍跑手相差二十多分鐘,我覺得沒理由差那麼多!所以那時第一次跑馬拉松,目標很簡單,就是想跑到接近外籍跑手的時間。」

那為何他如此深信自己的能力可挑戰外籍跑手?「我觀察不少華人跑手,他們跑步時和外籍跑手相距甚遠,表面好似跑得不夠他們快,但事實上他們邊跑還有餘力說話,證明他們根本未盡全力!可能是心態上不敢挑戰外籍跑手吧!」81至84年間不少外國頂級跑手來港比賽,成績均在兩小時三十多分上下,所以84年他第一次跑馬拉松,便以他們的時間為目標,結果跑到2小時36分。

李嘉綸、吳輝揚等資深跑手比他早出道,到他出道後有機會與他們同場較量,更曾一起名列三甲,令他更確信自己跑在正確的方向上。「香港跑手成績愈來愈快,不再止步於2小時40分,大家都更有鬥心!」

黃金時間

跑步是否由少年開始訓練較好?書法是否愈早起步愈好?對植sir來說年齡不是重點,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「黃金時間」,亦即你盡全力去達成某個目標的階段。這個階段卻是一直在變的:「我受父親影響,幼稚園便開始寫書法,後來喜歡上足球,再後來跑馬拉松,這些事會佔用時間,但對我來說沒有衝突。因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重心,投注的時間比例本來就不同。」之前他任職會計,只能在公餘練跑,加上他深信華人絕對有能力跑到2小時30分內,因此即使他跑到228也不驕不躁,只覺練習量不算多,仍可以更快。婚後獲太太支持繼續跑步,他坦言練習量多了,這可能是在91、92年接連突破個人最佳成績的原因:「當時練習量增加,我有信心在倫敦馬拉松中可以再刷紀錄,而且目標是2小時21分!」事與願違,最後他跑到2小時25分57秒,但他亦只能繼續往下一階段進發:「女兒出生、供樓等均令經濟壓力增加,所以之後我要專注工作,跑步時間相應減少,再沒有機會衝擊紀錄了。」

近年他教書法的時間較多,一星期五天都有班,他便在課餘教跑步和練跑。「最初寫書法佔了我大部份時間,直至我接觸跑步,每天寫書法的時間便由4小時減至1小時,跑步和工作放在第一位;現時書法教學優先,課餘才會安排跑班了。」跑步在他人生所佔時間愈來愈少,但永遠佔一席位,他略帶遺憾語氣說:「當年香港體育學院前身銀禧體育中心,仍未有運動員資助撥款,所以即使我曾經很想全力突破跑步成績,卻不得其門而入,只能無奈面對現實。」他相信,若他有更多時間增加訓練量,成績必定可更好。

因材施教

自己無法繼續突破,他轉而將跑步經驗和知識同人分享,而在技藝之外,他亦如教書法般重視心態傳承:「當年我能突破華人成績,只因我敢去而已。所以不應自我侷限,了解自己然後盡全力去做吧!」他的書法班學員各年齡層都有,他便因材施教;他強調起步無分年齡,最重要是打好基礎。跑步和書法皆然。學習楷書由在格紙上描字開始,掌握部首筆劃結構;跑步訓練也一樣,方法很多,最重要是了解自己:「若心肺能力和身體肌肉量不足以應付跑步量。根基打得好,訓練效果才會事半功倍!」以熱身為例,他教跑班時,年青人總覺得熱身很多餘,但較資深的跑手經歷過傷患困擾,便明白熱身的重要性:「尤其是進步期的運動員,受傷時便停滯不前,傷後再跑,有如追車般已被拋離很遠,追得吃力。」這些都是他很希望學員理解的「心法」。

他又指,即使練習基礎堅實,但真正影響成績的是心態穩定。「有些人練習表現很好,但比賽當日失了平常心,表現反而不如水準!」練字和練跑,動與靜之間,共通點是「心」,巧合的是肯亞奧運金牌跑手Eliud Kipchoge今年亦以34歲之齡突破2小時紀錄,他的名言便是「I don’t run with my legs, I run with my mind.」(我不用腳跑步,而是用意志) !

植浩星 // PB:2小時25分57秒 (1992年倫敦馬拉松)

自幼習字,二十多歲時為了證明香港跑手能力可比外籍跑手,將從書法培養的專注轉投跑步訓練,其後成為首個突破230的華人跑手。

成績節錄:
1986年吐露港公路賽:2小時28分
1986多倫多國際馬拉松賽:2小時28分
1987年漢城世界盃:2小時28分39秒
1991年香港國際馬拉松:2小時27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