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練自得

武意見

「練」什麼「得」什麼,乃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;種「豆」總不會得「瓜」。不少武術師傅都只重視招式,卻忽視實戰時的情緒變化;多位「大師」與搏擊手較量,輕易被擊倒,皆因沒有練習、沒有體驗過毫不留情的自由搏擊賽(練習/正式比賽/實戰),所以在與人交鋒時,無法處理臨場的威脅和壓力,當「大師」發覺對手的反應與徒弟的極之不同,平日只用手指向徒弟,對方已飛彈丈外,露出驚訝和痛苦表情,如今搏擊手卻前後左右不規則跳動或移步,難以捉摸和掌握距離之餘,「大師」還會對眼前情景感覺陌生。對手復向自己毫不留情地重拳轟擊,猛力抽踢,開始感受到威脅而害怕,引發腦內「邊緣系統」(Limbic system)主管情緒的「杏仁核」(Amygdala)活躍,身體不由自主地產生「打或逃」(Fight or Flight)[1]的緊張反應,啟動「自律神經系統」(ANS)之「交感神經」(SNS)功能。

體內的微妙變化

一如草原上的羚羊或兔子遭到天敵捕獵而奮力逃命一樣,人體瞬間大量分泌腎上腺素(adrenaline)和皮質醇(cortisol,壓力荷爾蒙),經由血液流遍全身,並將所有資源導向關鍵功能:心跳及呼吸加速、肌肉緊張等,此時身體不再在乎能否長命百歲,只在乎能否極速逃生,當下無關重要的功能如生殖系統、消化系統、免疫系統、肌肉修復和認知推理等,都會不由自主被抑制下來;在「打或逃」的情況下,思考能力不靈光,所以新秀比賽時,因臨場緊張和中擊所引發的害怕或憤怒,令他們的腦海經常空白一片,對眼前狀況已經疲於應付,難言策略與戰術的調整,這些高階的行為,只有經驗豐富的拳手才能辦到;武打電影常見高手氣定神閑,嘍囉氣急敗壞,正是如此。

「打或逃」的反應是與生存保命有關,故此會沒有保留地動用ATP/PC系統,其特點是運動強度極高而持續時間非常短,在盡全力運動(例如一百米衝刺)大約十秒就能量耗盡,不少新秀初登擂台時,儘管操練充足,卻不夠一回合已經筋疲力竭、氣喘如牛,雙手重如磐石。然而,某些「大師」連疲勞都未出現就已被擊倒。

百戰之功

身經百戰的拳王(例如小沙瑪、麥佳格、井上尚彌、帕奎奧、美韋達、播求和善猜等等),比賽時態度自若,從容不迫,似有用不盡的體能,還可以在比賽中盤算和調整戰術[2],皆因他們作戰經驗豐富(包括揍人和挨揍),陌生感和威脅感處於極低水平,不容易出現「打或逃」反應,各種體能系統合理分配,主動輪番使用,所以較少見到他們疲憊不堪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指出「當你對一項作業變得熟練時,對能源需求會愈來愈少」[3];三屆「終極格鬥錦標賽」(UFC)冠軍荷斯‧格雷斯(Royce Gracie)表示,他比賽前三小時的心率是每分鐘60次 (60bpm),對比其他拳手心率每分鐘120次(120bpm)較低,反映格雷斯緊張感不明顯。[4]

單以爆炸力、耐力或肌力等的體能計,拳王未必是同級拳手之冠,但在搏擊時卻懂得理性運用體力,反之新秀會動作僵硬、肌肉緊張致招式欠流暢,遑論體力留放。以年紀和年資而言,「大師」當然屬前輩級人物,不過談到拳拳到肉的實戰,卻只是「新秀」,戰果自然不言而喻!附圖指出「能力高+挑戰低」(右下)的武林高手會感到放鬆;「能力低+挑戰高」(左上)的新秀會能到焦慮;「能力高+挑戰高」(右上)的同級數高手過招會產生心流(flow)[5]

拳打千遍,是否就一定身法自然?端視兩位武者的訓練和經驗是否對應,具備本欄上期指出的項目(三) 「活靶攻擊訓練」、(四) 「同門自由搏擊」、(五) 「與他館習者自由搏擊」和(六) 「參加搏擊公開賽」等訓練,對這些同樣訓練之拳手,當然合情合理,但遇上項目(七)「與綜合格鬥(MMA)拳手自由搏擊」的對手,就會是另一回事。

攻守經濟性

再舉一例,當甲向乙發招,乙往後跳開一步(只是其中一種對策),新秀跳開的距離經常比實際需要的為遠,例如半呎距離已足夠令對方招數落空,新秀往往跳後一、兩呎以上。這固然對自身來說比較安全,不過也產生另一道難題,要反擊的距離自然也較遠,需時也較長,擊中機率又降低,對手有較多時間反應。只是,經過無數的練習和實踐後,就能掌握跳後的距離縮短至僅僅避到攻勢即可,有效反擊的機會大幅提高。等量齊觀,其他攻擊和防守,也因經驗的累積而更有效率,縮減不必要和沒有意義的動作,既省力又增加己方勝算,只是這些經驗必須「經」過多次的自由搏擊,體「驗」當中的攻與防、不規則性和無常的情境,感受撃中對手的快感和承受被重擊的考驗,才可以成為武者自身的知識。

[1] 人體三種能量系統:(1)磷化物系統(ATP/CP system),又稱無氧系統,運動強度極高,只能提供最多十秒左右的能量;(2)乳酸系統(Lactic acid system),運動強度中等,維持的時間從幾十秒到幾分鐘;(3)有氧系統(Aerobic system),運動強度較低,維持幾十分鐘或更長時間,人體會因應情況交替運用三種系統。「打或逃」反應傾向運用ATP/CP系統,所以較快出現疲憊和乏力。「打」是憤怒情緒,較多血流向手部,方便抓武器打擊敵人;「逃」是恐懼情緒,較多血流向腿部,方便逃跑。
[2] 傳奇拳王阿里(Muhammad Ali,1942-2016)是異數,經常在比賽進行中,邊出拳邊說話挑釁、侮辱或戲弄對手,綜觀古今拳壇,萬中無一。
[3] 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著《快思慢想》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,天下文化2012。
[4] https://metro.co.uk/2009/10/27/royce-gracie-635748/
[5] 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.契克森米哈伊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的心流理論。

Text: Roger
Photo: Conrad

原文刊於《運動版圖》2021年5月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