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代抗疫 - Gym Room及乒乓球訓練中心

時代抗疫

這兩年來運動界的話題很難避免與「防疫」有關:戶外運動需否戴口罩?體育處所封禁到幾時?跑步比賽又要延期?一般運動人最常掛口邊的就是:「我好耐無做運動!」由以往的weekend fighter變成零運動,可能尚可忍受,但對於本來幾乎日日鍛煉的運動員和教練們來說卻影響甚鉅。當人人戴著口罩影相,望著照片卻認不出誰是誰時,各人都只能歎一句:「這是時代的見證!」,卻無法預料這個「不運動時代」到底會維持幾耐?

普羅大眾的抗疫可能只是無時無刻戴口罩的生活成本,運動人失去的是寶貴的操練時光和肌肉,對於關閉體育處所令下受影響的場所,「抗疫」的成本可能是畢生積蓄和運氣。今期訪問了四所體育場地:Build肌教練們為了維持營運收入,四處找適合做運動的空間發展戶外訓練模式,道出被逼上街頭做運動的辛酸,但又可見運動人堅持鍛煉的靱性;Eco Lifestyle Fitness以往的團隊訓練班同樣無以為繼,所幸疫下發展出運動器材生意,成為「業界奇葩」,或可啟發其他體育處所經營者;蘇俊華乒乓球訓練中心和自強拳館被逼暫停營業後完全零收入,除了無奈地花盡積蓄,亦嘗試在心態上堅強面對——可能因為他們都曾是運動員,習慣歷經艱苦磨鍊。我們需要的也許正是學習他們負重前行的意志。

*截稿之時政府公佈體育處所將由4月21日起分階段重開;康文署豁下體育場地及泳池於4月7日有限度重開予部份港隊練習。

Build肌
那裡有運動場

梁愷傑(Ocean)由運動員身份蛻變成健身室老闆,十多年的經歷令他即使面對防疫措施被逼暫停營業,仍然堅持不退:「如果問我不做健身教練可以做什麼?我想不到。我自細便擅長運動,運動可算改變了我的人生,如果可以將興趣變成工作都幾開心!」所以今年1月健身室關閉後,他隨即冷靜地做回「老本行」——戶外健身,「在香港做生意,尤其是健身這一行,應變要很快。我選擇將學生帶到戶外繼續上堂,不希望流失學生。」化整為零,將運動場所帶到戶外是他們暫時唯一的出路。

Build肌

Build肌於2021年9月由前㰖球港隊梁愷傑和藝人李綺雯合伙成立,理念是讓人快樂地「Build」(練成)肌肉,塑造理想身型及打造健康生活。

Facebook:Build肌
Instagram:buildmusclehk

推廣運動初衷

Ocean和未婚妻李綺雯都是公眾熟悉的人物,除了他自己曾是㰖球港隊以及曾為知名運動品牌的運動班擔任教練,李綺雯更是演員出身,演出不少家喻戶曉的角色。他們合伙於去年9月成立Build肌,希望以他們的健康形象,鼓勵香港人做多點運動:「我由運動員時期便開始做兼職教練,曾在大型連鎖健身室做過管理職務,亦試過在不同的健身室工作,再到成立自己的健身室,遇上疫情,令我覺得香港人更需要做運動去保持身體健康。」雖然健身室始終是一盤生意,但因為他自己從運動中得益不少,令他深信運動的價值:「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健身的群體,學生不會做完gym就算,希望可以定期舉辦多點其他交流活動,凝聚他們做多點運動以及做得開心;另外香港人太忙碌,有很多都市病,我也希望運動可以幫到他們治療一些痛症問題。」

綺雯亦補充:「有學生查詢時,我都會問多點問題看看怎樣幫到他們,再加上我做演員出身,習慣觀察人和揣摩他們的心態,慢慢和他們交流多點,便會知他們可能需要改變生活習慣、或者怎樣才能推動他們做多點運動。」他們笑言自己有點像心理輔導:「教練的角色不只是教做健身,有時也要擔任mentor去了解學生多點,例如他們情緒不佳的時候,會影響身體的皮質醇分泌,很容易致肥;或者他們擔心疫情亦會影響運動表現和訓練效果。」

以不變應萬變

去年Ocean以為疫情緩和,應該可以順利營業,沒想到年尾又遇上Omicron,所幸他的運動員精神發揮作用:「我覺得埋頭在憂慮之中無補於事 ,倒不如正面地思考下怎樣去應對。」連同Ocean在內,Build肌共有六位教練,他們和學生便以一對一不違反限聚令的情況下到戶外上堂、開Zoom線上教學等,希望他們能藉此維持一定收入,「他們有些是剛入行,但都很有心去教,我不希望他們因為沒有收入而被迫轉行,這樣流失了人才便很可惜。」 另外他們也有找業主商討租金減免,盡量開源節流捱下去。

收緊防疫措施例如戶外運動也要戴口罩,Ocean認為會令人更少運動,這樣反而會更不健康,「無論是健身室營運抑或身體健康都total loss!」 他認為業界已盡力做足防疫措施包括勤加消毒處所、員工已打疫苗,應能準備好有限度開放營業。見到大型連鎖健身室倒閉令他備感心酸,「我不認為同行如敵國,應該是整個行業興旺的話對大家都好。」 現在似乎前景迷惘,但他仍提醒自己要正面面對,政策不明朗的時候,唯有見步行步,「我們和教練都有心理準備,在這段期間好好裝備自己,待有得重開時便能夠發揮所能」綺雯則負責較多對外聯絡及行政工作,「我們都會和教練們多點溝通和開會,加強在職培訓,期望他們能『升級』迎接健身室重開的工作。」

蘇俊華乒乓球訓練中心
心中的乒乓球枱

蘇俊華曾是乒乓球港隊,開辦訓練中心及擔任教練近三十年,兒女在乒乓球方面成就不俗,乒乓球對他的意義不止是運動,亦是家人之間的牽絆,更磨鍊出他的人生態度:「心中有枱,哪裏都可以練。最重要是保持打波的興趣!」可能同為運動員出身,他與Ocean的態度頗相似,雖然只能無奈接受防疫政策對他們的限制,仍在困難中積極面對。

蘇俊華乒乓球訓練中心由前港隊成員蘇俊華於2001年正式創辦,以兒童及青少年乒乓球訓練為主,會為學生定立一套全面訓練;此外亦會定期安排內部比賽,助學員從實戰中適應比賽的節奏及克服心理障礙,還能加強他們的鬥心及推動其進步。

Facebook:蘇俊華乒乓球訓練中心

蘇俊華乒乓球訓練中心

限制中覓前路

蘇Sir一直都算樂觀面對被逼暫停營業的處境,唯仍為教練們的生計擔憂,「我已半退休,所以只能盡做,捱得幾耐得幾耐,但相信這個疫情對很多私營訓練中心影響都很大,有很多教練都完全停工沒有收入,像我們這裏,訓練學校更是白交租的情況。教練無收入,尤其要供樓或養家活兒的話便更加慘!」他有些教練朋友沒工開,甚至要轉去做地盤。 「因為防疫措施難以預料,疫情也不知道發展如何,也有可能會有第六波第七波,教練收入由穩定變得不穩定,令他們要考慮轉工。」 一旦訓練暫停,無論教練或學生都很難預料會否回來:「可能教練找到穩定的工作變不再做教練;學生停了訓練很難重拾狀態,也有可能家中亦有經濟壓力而難以繼續學⋯⋯一切都未知。」

健身可以移師室外,乒乓球訓練卻難有此彈性:「乒乓球訓練雖然也會做體能熱身或者加強肌肉訓練,但大部份技巧都需要從實戰中累積,場地不能營業,沒有波枱便難以做對打練習,這個運動也很難用線上教學的形式繼續,所以雖然學生想打、教練想教,但因為防疫政策我們真的完全停下來。如果基本功不好的學生,停了幾個月無練習,應該會變得更差。」他唯有建議學生多看比賽影片「裝備」自己:「這可以保持他們的興趣,而且從影片中觀察到的技巧,也可以在平時做模擬對手練習。」他笑言,看影片會令人有想打波的慾望,這種「餓波」的狀態可令人在重回球枱時更興奮,他兒子蘇學龍便是因這樣有所進步,「看影片和『餓波』是有用的!」

寄望疫後重生

他的兒子曾經打到甲組賽事,後來因為學業繁忙停了一段時間無打波, 但因為疫情令他多了時間看乒乓球影片,蘇Sir又有時間陪兒子打球,沒想到令他重拾興趣,「兒子課餘不太忙時便會找我陪他打波,我都好耐無打了,因為疫情才難得地兩父子打多了波。我覺得他看完影片之後再打波好像忽然進步了很多!初時我還會贏他,後來他進步神速,現在我都打輸了。」這也令他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訓練時光:「我會幻想有對手地摸擬練習擊球戰略,或者吊著一個球在半空練習擊球角度。以前小時候很狂熱,也沒有那麼多資源,便自己想辦法練波。」

回想他開始教波的頭十年,大多是家境比較好的人才能學打乒乓球, 而且都為了娛樂或者減壓。近20年乒乓球總會推廣至社區及學校,又有恆生贊助乒乓學院、有青訓,普及後他認為多了人想找教練認真學打球,亦都因為港隊打出成績,令家長更捨得讓小朋友去學,期望自己的仔女打出成就,令教波成為一條出路,「教練的角色很重要,現在雖然有些學生有能力購買發球機在家中練習,都可以練到一些基本功,但這適合較進階的運動員練習之用。」因為發球機雖可以調較固定的發球時機及速度,角度卻較為固定,容易沉悶,缺乏教練從旁指導,發球機練習只會事倍功半;若由教練發球,節奏便可以控制有快有慢,角度亦較為多變 。「所以乒乓球訓練中心停業後,學生既無波枱亦無教練,對訓練效果的影響很大。」他指,去年奧運後出現乒乓球熱潮,他們的學生多了約三成,只希望疫情期間仍能保持學生的興趣,待訓練中心重開後他們能盡快重拾狀態,別浪費了多年來培養的乒乓人才。

疫情期間訓練中心不對外開放,蘇Sir和兒子蘇學龍因而打多了球,兒子進步神速及享受其中最令他欣喜。

待續⋯⋯

(完整封面故事收錄於《Sportsoho運動版圖》2022年5月號)

Text: Dorz、Nicole
Photo: Conrad、Jack、Mr C
Design: Ali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