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的美敦書—《狂舞派3》

夢的美敦書

 

《狂舞派 3》

編導:黃修平

出演:顏卓靈蔡瀚億楊樂文劉敬雯霍嘉豪(Heyo)

監製:陳心遙、廖婉虹

 

首先講講《狂舞派》係乜。2013年,《狂舞派》挾著青春逐夢題材,導演黃修平大膽全片起用新人,跳舞加上清新臉孔青春節奏,在例牌警匪片合拍片中被譽清泉之作,上映兩個多月更成為本地千萬票房電影,及後的《那一天我們會飛》(2015)延續逐夢精神,兩片接連捧紅了幾位新演員,黃導的「青春方程式」成為一時佳話。可是,黃導拒絕重覆賴以成功的方程式,作為2013年續集的《狂舞派3》以偽紀錄片方式敘述《狂舞派》班底在第一集名成利就後,如何在社會延續「為了夢想可以去到幾盡?」的故事。所以,這個第三集,是一個關於成長、關於逐夢者面對現實、面對社會的故事,而且當中主演的顏卓靈、蔡瀚億、楊樂文等更成為真實演員,故第三集同時是一個「夫子自道」的故事,而黃導更在電影加插了「試當真」製作單位為記者角色,加重偽紀錄片的套層結構。黃導費煞思量度出如此複雜的影片結構,犧牲了一般影片需要的投入感、節奏感,加入了大量社會抗爭符號(如:好人一生平安),為的是甚麼?

有別於第一集以顏卓靈(阿花)為主軸,本作以整個KIDA(Kowloon Industrial District Artists)的人物為主角,講述當年一起跳舞的舞者,在幾年之後各自踏上不同的仕途,阿花改名叫做Hana,成為了藝人,蔡瀚億(阿良)成立了製作公司並成為了Youtuber,劉敬雯(奶茶)成為了舞蹈老師,霍嘉豪(Heyo)及楊樂文(Dave)則仍然堅持做Rapper及Dancer。雖然崗位不同了,但他們都在龍城內租用studio及生活,側寫出不同崗位在工廈區工作的情況,黃導以此描述舞者(或藝術工作者整體)在現實中面對的種種,包括租金、不斷地向商業製作妥協、前景憂慮、舞蹈質素等等。129分鐘後,電影描述完畢,黃導的結論是:在各個範疇中,舞者終究都不會能夠「好好跳舞」,唯一想堅持理想的人Dave,決定隻身遠赴紐約,重新開始。理想與麵包,從來難以兼得,外國月亮非特別圓,但起碼可以繼續做夢,不用走入「動物園」,不致淪落。

香港搞藝術,以跳舞維生,淪落至何地步?那是到頭來,我們都終將為飯碗妥協。就如電影中的「狂舞街」理念,商家以跳舞為包裝,在龍城大興土木興建以跳舞為主題的項目,商家邀請KIDA作理念大使,但到頭來KIDA卻發現項目與理念相悖,項目非但不能協助KIDA,更會推高租金,而且當中的舞蹈元素不過是玩玩吓……KIDA這時迎來對自身理念的叩問:怎麼可以為自己短暫的理益,犧牲龍城(KIDA)整體,而去樂觀相信項目在落成後會對界別有利?

即使是獲得商家信任的阿良,都不免懷疑自己:這樣是否真的對界別好?所謂先破後立,會否到頭來只有破壞與「狂舞LIE」?

諷刺的是,電影刻劃的商家並不是利益為先、陰險無恥之徒,反而他們亦會尊重KIDA的想法與創作,只是為了社會整體,他們會主張各範疇都要做好公關、安全,做好系統、研判等。以此理念去看,商家卻是真心相信他們在建設社會,雖然扼殺了KIDA現時的空間,他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前景,狂舞街同時亦對社會整體有利,所以發展是win win的面向;不對的,反而是事事為了理念而頑抗的反對派。

理念與現實,是否魚與熊掌,不可兼得?通過發展,商家認為長遠而言是可以,狂舞派卻認為,被商家同化,舞者終將馴化為動物園裡的動物,迷失理想,自我淪喪。

電影海報以推土機及地盤作背景,前排站著一眾KIDA,寓意著兩者間的矛盾。黃導身為電影製作者,透徹體驗到理想與現實間的角力,而他體認到這個角力正因為地產霸權而向現實(商業)大幅傾斜。因此,黃導以本片示威,發出最後通牒(Ultimatum):地產霸權正在催毀夢想,電影中龍城工廈區的霸權,與真實社會中觀塘工廈區的霸權如出一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