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當運動員的迷思 | 輝之筆去

在香港當運動員的迷思 | 輝之筆去

在香港當運動員的迷思 | 輝之筆去

在香港,如果小時候說出我的志願是當一名運動員,老師家人都會異口同聲說做運動員沒有前途。長大後,總算是當上一名運動員。最常收到一句關心:「在香港做運動很可憐,加油。」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對於在香港做運動員的一些想法。

理想運動員生活

我們日常接觸的職業運動員都是在新聞上,例如報導足球英超,籃球NBA等等。內容除了比賽分數,最令人關注非薪金莫屬,破轉會費,年薪千萬等等令人咋舌的消息。但這些只是極少數運動員的待遇,一百位之中亦未必有一位,我們卻以為這是大多數運動員的生活,然後這個則成為標準。

在香港當運動員的迷思 | 輝之筆去

現實運動員生活

在香港並沒有職業手球員,我無知地認為當一個職業手球員,就可以一邊打球一邊賺錢,寓工作於娛樂。第一次發現職業手球員都有自己的工作是在法國工作假期,他們都是下班後去訓練的,尤其是下游的球隊,球隊的薪酬不足以應付生活,為了繼續打球,球員們都必須要用額外的時間工作。近幾年,認識更多外國球友去參加職業聯賽,他們都表示其實薪酬並不高,必須要額外工作,當侍應,當倉務員等等,下班後再訓練。表面上當職業球員令人羨慕,實際生活唏噓得讓自己不斷反思是否值得。這是絕大部份運動員的生活,不單單只是在手球項目。

及早準備,令期望值減低反而過得更好

能夠以運動員為職業,加上能夠應付生活開支,無疑是運動員的目標。但都受許多因素影響,社會文化,經濟模式,城市結構等等,在今篇文章我暫不討論。而我希望帶出的是,普遍人們對運動員的待遇太理想化,我亦是早幾年才知道及確認這個事實。我並不是精英運動員,因此我必須在花時間心機當運動員時,亦要開始發展其他技能,才能夠在運動員的路上維持。否則,勉強當上一個「職業」運動員,只會令自己覺得在香港做運動員好可憐,因為退役時就會發現自己花十幾年時間,最後卻在社會中技不如人,被人淘汰。相反,若早早逼自己面對現實,認為做運動員有額外收入已經是幸福的事。那在香港做運動員也不錯的。

原文刊於《運動版圖》2024年4月號 

標籤 (Tag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