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梓淳 - 可否給教練一個身份?

可否給教練一個身份?

教練從來都是專業人員,考取到的專業資格也是得來不易。若要成為一位排球教練,先要通過技術試以確保教練擁有一定技術水平,但由於僧多粥少,因此大多數人都需要輪候一段時間才可報考技術試。成功報考又通過技術試後,便可報讀同樣輪候需時的教練班,教練班內容豐富全面,技術與理論兼備,準教練完成課堂後,需要通過餵球技巧試,試教試和理論筆試才獲得排球教練的基本資格。隨後還要再報讀運動通論課程並通過考核,加上實習一定時數,過五關斬六將後才可成為一位正式教練。

而教練工作從來都是多方面,並非只是傳授技術這麼簡單。教練還需要管理球隊,使球隊大小事務都井井有條。同時還要照顧球員不同方面需要,既要協助他們改善技術提升水平,也要照顧他們情緒需要,有時還要協助他們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,在學習或家庭上有困難時教練也要伸出援手。教練甚至是球員的人生教練,透過訓練和比賽,教曉球員要為目標堅持和奮鬥,不輕言放棄的積極態度。

由於現時香港還未發展至職業排球聯賽,因此絕大部份的受薪教練都是兼職,他們利用自己課餘或工餘時間貢獻球壇。不少老師慨嘆為學校聘請教練,好不容易經過一段時間磨合,建立好關係和默契時,教練便因畢業投身社會工作,未能再繼續任教而需要另請教練,之前所建立一切便歸零,又再重覆磨合過程。因此不少學校都希望可以聘請全職教練,但奈何香港全職教練少之又少。

既然市場有需求,何以大家對全職教練這行業卻步呢?收入不穩,無任何福利和退休保障,都是使人不願投身這行業的因素。雖然面對種種不利因素,但仍有人憑藉對排球熱愛和熱誠,懷著希望推廣和發展排球運動的憧憬而選擇成為全職教練。雖說是全職教練,但其實只是全職散工,一人需要身兼數職才夠糊口,還要積穀防飢去面對測考期間收入減少的季節。這批教練一直苦苦堅持,為球壇作出重大貢獻,但現在因疫情而處於水深火熱中。疫情持續,全職教練首當其衝受影響,更令人憂心是疫情還未有消退跡象,他們要面對收入大幅減少甚至手停口停,不知何年何日才可復工,生活更見困難。如此困境,令多少在這行業堅持多年的教練需要向現實低頭另覓出路,又令多少年青教練猶豫躊躇不敢踏入這行業?沒了這些資深教練和年青新血,最終損失的,還是香港排球壇。

既然教練需要通過重重考試嚴格挑選出來,教練工作又這麼專業而複雜,教練這行業應該受到尊重,但偏偏香港教練卻得不到好待遇。希望透過今次契機,學校可以探討以正職身份,月薪聘用教練的可行性,當教練生計有保障,學校便有較穩定環境培育學生。而筆者更希望未來球會可發展成半職業甚至職業球隊,為喜愛排球運動的青少年提供多一條出路。畢竟只有健康和可持續的球壇,才能培訓出一代又一代人才。